在指望中要喜樂,在患難中要忍耐,禱告要恆切。( 羅十二12)
端午節常常讓人聯想到粽子以及屈原的故事。粽子又稱「角黍」,以前的人會說:「食過五月粽,寒衣收入槓」,「未食五月粽,寒衣不敢送。」意思是只要粽子一出現,歲序便實實在在轉入夏季,不再寒冷,人們的生活自然也應該相對調整,與時序節氣相適應。我們教會常會配合節期,融入社區,讓人有機會踏入教會分享上帝的好消息,幾年來福音八福粽就是如此產生。多元的宣教思考是讓我們的信仰更明確的表達耶穌基督是每ㄧ個人的救主。特別是在台灣這塊土地上!
不要小看ㄧ顆粽子,它的材料與製作過程真的很「厚工」。從禮拜五早上開始東西都必須先預備好,下午就與社區聖經班的鄉親兄姐分工合作洗好粽葉,禮拜六清晨七點開始炒料,配料,炊糯米,淑妙姐拿來超級大鍋與灶爐,大家一起合作完成將近四斗米的粽子。包粽子更是功夫,從葉子的折法,量的斟酌,角度的拿捏,繩子的捆法,不但要用心、細心、耐心還要祝福喜樂的心包粽子,真是大有學問,我試試身手,形狀很特別不像粽子的粽子就是牧師包的。只好鼓勵這顆粽子說:你很特別,且獨一無二。接下來下午主日學兒童品格營我們讓小朋友一同體驗包粽子的樂趣,然後分享完整ㄧ顆粽子所有的八種材料,ㄧ項ㄧ項分享耶穌所說的登山寶訓──八福。粽子要好吃,必須料好實在,生命要豐盛,必須領受登山寶訓所帶來全備的祝福。
不久前看到施以諾弟兄分享的文章,深覺有意義,屈原是春秋戰國時代的人物,而聖經中的耶利米先知是更早期的人物,但他們都愛國家愛同胞,同時也對君王都很效忠,屈原事奉楚懷王,而耶利米時代的王是約雅敬。兩人背景非常相像,更像的是君王都不怎麼聽他們的話,但卻仍大聲疾呼,只因為對國家的熱愛。結果屈原寫了「離騷」表明心志,耶利米寫了「耶利米哀歌」。雖然他們有如此相同的境遇,但卻因為面對人生的態度不一樣,而有極大不同的結果。
屈原選擇跳進汨羅江自殺,但相同境遇的耶利米卻選擇勇敢活下去。為什麼呢?那是因為他的信仰;因為這份信仰給了他盼望與安慰,因為對耶和華上帝堅定的信心,讓他繼續燃起希望的火花勇敢的活下去。當環境困頓,生命艱難,挑戰連連,你是選擇讓失望變成絕望,還是選擇讓失望因著信仰轉為盼望呢?保羅說:「在指望中要喜樂,在患難中要忍耐,禱告要恆切。」( 羅十二12) 端午節絕對也可以讓我們向人傳達上帝恩典平安與盼望的信息!
我想起曾經在上得勝課時的一個故事:兩個兄弟都在同一個家庭長大,常常飽受爸爸喝醉酒後言行脫序,隨意毆打母親與小孩,生活在恐懼與痛苦之中。後來爸爸因酗酒肝癌生病過世。多年後兩個孩子長大,也都已成家,老大沿襲爸爸的生活常常酗酒毆打妻兒,別人問他為何酗酒,他說因為從小看爸爸酗酒,已習慣這種模式,所以他理所當然會酗酒。但卻也因為如此,讓家庭妻離子散。但弟弟完全不同,靠著基督信仰,他奮發努力,甚至滴酒不沾,有成功的事業也有一對可愛孝順的兒女,人家問他爸爸酗酒,哥哥也如此,為何他連滴酒都不沾。他說,就因為酗酒害他爸爸失去生命,家庭充滿恐懼與不安,哥哥也因如此妻離子散,所以他討厭喝酒,更不會去喝酒。這種情景打破台灣人的傳統宿命觀,相同背景,相同處境,相同的人事物,誰說一定要隨波逐流,誰說命運注定如此?我們可以選擇成為中流砥柱,我們可以奔跑生命的夢想與目標,耶穌說:「在人雖然不能,在神卻不然,因為神凡事都能!」是的!你的日子如何,你的力量也必如何!
讓我們記得,如果神要我們走在堅硬的石路上,祂必先給我們穿上鐵鞋或銅鞋;祂絕不會不先替我們預備好了,就差我們出外去走崎嶇的路──馬克拉倫(Maclaren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