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過年期間一間醫學院的前院長夫婦來訪,他們有很好的社會歷練,也有很美好的服事。但在言談當中,卻因著一對兒女有說不出的苦楚,並希望我們能為其孩子禱告。原來,他們的孩子都已成人,三十多歲,卻經歷家庭的破碎與個性的偏激,兩老夫婦束手無策。雖然本身有很好的社會背景與地位,卻為了這對兒女,傷透腦筋。在感觸之餘,他們懊悔在孩子小時候所錯失的機會。
細聽原委,原來當孩子還小的時候,跟著父母到教會,小孩非常喜歡到教會,到小學高年級時,父母馬上安排給孩子無數的補習,特別是聚會的時間。雖然孩子很期待去聚會唱詩歌聽聖經故事,並與其他孩子有很好的群體互動。但他們認為,信仰是小事,長大再去也不遲。剛開始孩子有些微抗 議,但父母堅持把握時間,補習重要。所以就漸漸沒來聚會。直到國中時, 父母覺得孩子的個性與態度有些奇怪,媽媽想讓孩子回到教會,希望品行與態度能有所調整。但此時孩子們卻反而極不喜歡去。怎麼鼓勵也叫不動。他們語重心長地說:「從小學沒讓他們去的那一天起,到現今孩子三十多歲, 除了婚禮外,都沒踏過教會一步。」感嘆的語氣加上難掩的失望,顧不得旁邊還有一位朋友。
過年後的第一次青少年聚會,很巧的,我問一位參加聚會的媽媽,孩子呢?她說在家玩電腦,因為怎麼叫都不來,我說大家一起關心鼓勵他,叫她不要氣餒。原來剛來教會時,她的孩子每次要趕快來,因為主日學會來不 及,媽媽不在意,認為沒什麼關係,直到她面對人生逆境,體認基督的愛與信仰的真實,讓她得以勇敢活下去,卻沒想到,現在孩子反而不來了。
我曾經很掙扎,到底要不要分享這樣的信息。因為常年的鼓勵提醒,有的父母甚至覺得牧師搞不清楚狀況,而且很囉嗦。要不表面應和微笑,實際上不管你所說的。老實說,自己也覺得不對,不是因為方向不對,而是我的態度與說明太「委婉」了。聖經說:「教養孩童,使他走當行的道,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。」( 箴二十二 6) 當約書亞年長時,召集了以色列的族長與長老及眾百姓,他訴說上帝奇妙作為,並告白自己的信仰,說出:「至於我和我家,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。」( 書二十四 15) 上帝也提醒以色列民, 不可忘記上帝在以色列民當中所做的,甚至定下律例節期,要後代子孫謹守 上帝與他們所立的約與應許。
出埃及事件已遠,早在前千年前的事了,但我告訴你,你現在問任何一個猶太人包括小孩子,他們可以告訴你,上帝如何帶領他們的先祖進入迦南美地,在曠野當中上帝如何供養他們,從逾越節到無酵節,從贖罪日到住棚節,每個猶太人都會倒背如流且常常訴說。他們的子女是上帝的應許,他們的教育就是信仰的教育。全世界極少的以色列民族,卻是全世界最多得到諾貝爾獎的民族。亡國將近二千五百年又歷經滄桑的以色列,竟然如同聖經所預言的一樣,神蹟似的在自己的國土上復國。以色列的信仰教育,你不得不重視。
「人飢餓,非因無餅,乾渴非因無水,乃因不聽耶和華的話。」( 摩八 11) 思考至此,也深切反省。唯願每個人都能為兒女禱告,並讓他們在各種處境中都有上帝的話鼓勵他們,帶著勇敢,信心及盼望。即使環境不允 許,你仍能讓孩子知道,上帝是我們的上帝,祂有永不改變的應許,不要離棄上帝,因為祂的話,是我們腳前的燈,路上的光。
今天我們舉行青少年福音主日,他們就在你的面前,服事絕非偶然,恩典也非廉價,他們將成為你我的祝福,值得你為他們獻上感恩,即使很緊張或是咬螺絲,但他們會在基督裡成長。藉著你的禱告與鼓勵,成就美好的祝 福。提摩太前書四 12 說:「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,總要在言語,行為,愛心,信心,清潔上,都作信徒的榜樣。」願上帝賜福你!
「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,所懷的胎,是他所給的賞賜。」( 詩一二七 3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