敬慧 自小喜歡讀小說的我,總能在字裡行間,憑想像力找到閱讀的樂趣。但長大後發現,虛構的故事再也無法滿足我想了解世界的欲望,進而將注意力放在紀實文學或紀錄片上。讀高中後,因為在網路上發現《報導者》等新興媒體,開始對長篇深度報導感到著迷。這些為弱勢群體發聲的媒體,總能生動描述一場事件,以誠實完整的脈絡帶領閱聽人探究當事者經歷的事,其背後結構性問題為何、他們所經歷的如何反映出社會哪些面向的不公義…。 在閱讀報導時,我看到文字的影響力不只在於勾勒出動人的故事情節,而是可以強而有力地替公義發聲,並有機會讓社會造成正面的改變;同時,當我越認識福音、厭惡罪,對真相與正義也越感到有負擔,想要將事實紀錄下來並告訴他人。 很不幸(回頭看,非常感恩)大學沒考好,我去到一間沒有任何傳播資源的學校。在北大這幾年,心中偶有「是否該放下新聞夢?」的念頭,畢竟我所在的環境,不可能讓我學習新聞專業。直到升大三的暑假,透過介紹,我開始與台灣教會公報社的一位編輯合作。那位編輯曾是名記者,她很想栽培新一代的寫手。我們通了一次電話,她就放心地給我題目,讓我自行去採訪。那年暑假起,我開始累積採訪經驗,書寫不同人的故事,平均每個月產出一篇有關弱勢族群的報導。這正是我想做的事。 去年暑假,我花很多時間想,也禱告是否申請新聞所,即便擁有一點經歷,仍不確定自己是否適合讀新聞。感謝上帝,最後讓我進了新聞所,但我想,這也與祂之前的帶領有關。是祂完美的安排,讓我進入傳播領域前,能在廣闊的學科中自由地學習,豐富我的視野。 英文系給我宏大的世界觀,訓練我語言上的邏輯,也讓我有能力成為譯者、溝通及傳播的人;教育學程喚起我的社會責任,使我看見實踐「讓人有知的權利」的急迫性;歷史系及社科院的課,則教我重視不同文化、族群的存在,隨時反思基督徒如何接待並敬重與我不同,卻同樣被上帝視為寶貝的他者。一路上總有一些痕跡可看出上帝的帶領不是偶然,是這些學經歷,讓我有想從新聞的角度,實踐社會關懷的想法。 雖然現今媒體環境看似糟糕、新聞工作者甚至被視為社會亂源,我也不敢說自己未來能當個多好的記者,但謝謝上帝,祂聽見我想替底層族群說話的小小禱告,為我開了門。不論會有哪些掙扎,期盼上帝能繼續在我心中顯明祂的旨意,幫助我帶著教育社會大眾的責任,在訊息與訊息之間當一名忠實的傳譯者,使人有 Read More
我 要 回 家
這個禮拜三也就是受難週晚上的禱告會,社區聖經班的弟兄第一次來這裡參加聚會,他是一位外科的醫生,幫助很多人,在醫院中擔任重要的職分,他很早就來到教會預備心。家住在台中,也在台中的教會,因為疫情半年來只參加線上的聚會,看診完想來這裡參加聖經禱告會並請牧師為他禱告。 因為健康的關係,明天即將住院準備一項手術,雖然是醫生,但難免擔憂,因為這是同樣況狀的第二次手術。 他藉著早到的機會,請牧師為他禱告,今天其實是他的生日,他說一整天吃了不少的蛋糕,晚上有很多同事要請他聚餐,慶祝他的生日。但他全部婉謝,並且說,我今天一定要去教會參加禱告會;雖然大家覺得他錯失大餐的機會,但他卻想要抓住上帝的機會。 他談到生命的各種挑戰與困境,此時話鋒一轉,他突然哽咽的說:『我覺得自己好像離開上帝很久了……,我要回家!』他眼淚潰堤,真情流露出對上帝迫切的渴望,我從教室後方拿出面紙讓他擦拭淚水,或許失去才知道擁有是何等的寶貴。我屈身為他禱告,我深信此時上帝憐憫的眼目在看著他,聖經說:『憂傷痛悔的心,祢必不輕看。』詩51:17。 對一個位高權重的長者,對一位備受尊崇的人,此時再次回到上帝面前是他最寶貴的渴望。耶穌曾說到浪子的比喻,小兒子曾經悖逆離開並浪蕩貲財,當一無所有;當生命走到盡頭,此時他想到父親,這位愛他的父親,即使他覺得不配再當兒子身份,也沒資格為自己說什麼,但『我要回家』的渴望,讓他生命有活下去的盼望。結果,父親竟然是天天盼望孩子的歸來,這愛與接納讓人感動莫名,也讓這位悔改的浪子成為新造的兒子。 今天我們慶祝復活節,復活節彩蛋是象徵新生命,歡慶救恩是我們被贖回。但復活節的重點不只是彩蛋或是慶祝,而是回到上帝懷抱,接受基督救恩,走向真理,領受上帝國的喜樂──歡迎回家! 願上帝賜福你! 『凡父所賜給我的人必到我這裡來,到我這裏來的,我總不丟棄他。』~約翰福音六:37